《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之夜,月色如水,洒满大地。仰望那轮皎洁的明月,不禁心生感慨。它从远古走来,见证了多少岁月更迭、人事变迁。在这宁静而美好的时刻,人们总爱借着月光寄托情思,诉说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
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中秋》,正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词中既有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感悟。他以“明月”为引子,将自己内心的复杂情绪层层展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句充满哲理意味,表达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好奇。然而,“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则道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即便渴望超脱尘世,却又害怕孤独与寒冷。于是,他选择留在人间,与自己的影子相伴起舞,享受这难得的宁静时光。
下阕由月移影动引发思绪万千。“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月光流转,洒在华丽的楼阁与精致的门窗上,却无法驱散那些因思念而辗转反侧之人的心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看似埋怨月亮为何偏在分别之际圆满明亮,实则是借物抒怀,暗含对聚散无常的无奈与伤感。接着,诗人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样豁达的语言总结了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揭示了世间万物皆有其运行法则的道理。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全词的点睛之笔,传递出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无论相隔多远,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共享这份月光的温柔。
中秋佳节,月亮不仅是夜空中的亮点,更是心灵的慰藉。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感恩拥有,同时也教会我们要以包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得失。正如苏轼所言:“此事古难全。”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但只要心中存有希望与信念,便能跨越障碍,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让我们举杯邀明月,共赏这一片清辉,在团圆的日子里感受亲情的温暖,在离别的时候怀抱对未来的期待。毕竟,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爱,就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