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车停了,我才回过神来,发现左脚总是顶着休息踏板。开着一辆670马力的中后驱跑车在狭窄的山路上行驶,别人可能会羡慕它,但只有自己知道它已经进入了一个野蛮的深渊。
有一个崇尚暴力和速度的世界。从V8开始,只有500匹马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即使你大部分时间都在城市道路上,你也处于赛道模式;他们的设计除了惊艳之外,还应该考虑空气动力学因素,会像气功一样把“气”化为己用。他们必须能够与狮子一起咆哮,与点火一起咆哮,与行驶的汽车一起咆哮,与降档一起咆哮。车主的眼睛应该像最高权威的眼睛一样,无视周围所有崇拜的目光。
看来这些家伙都是不懂风情只能冲的运动躁狂症患者,其实不然。这些跑车变得越来越文明,也更容易驾驶。法拉利488 GTB绝对是“街头”与“跑步”完美切换的代表。
日常驾驶:大马力不会成为负担。
先说“街”,这是488 GTB相比458意大利进步很大的一个区域。过去,在拥堵的市区,比如高峰时段的珠江新城,开458 Italia,不仅心理压力大,身体压力也大。是关于458 Italia上的7速双离合变速箱。
当时这款双离合变速箱的低速倒退和低速换挡,真的有法拉利F1序列变速箱的凶猛。低速行驶,尤其是每次停车前降档,都不顺畅。除了发动机的大起大落,我还用我自己的“玩法”踢你的后背,仿佛在告诉你发动机包含了多少马力。
然而,488 GTB上的变速箱调整得更加平稳。虽然回滑的问题没有解决(超跑起步总想油吼,油轰起步回滑的问题也不是问题),但低速爬坡,尤其是一档的切换非常平稳,没有不必要的急冲。与458意大利相比,488 GTB似乎练了五年瑜伽。虽然体内能量还在爆炸,但更有耐心。
该模式的自动换挡逻辑使用起来感觉相当智能,在城市中行驶非常方便。其实不用特别表扬,因为像这样的大功率发动机是很自信的,档位精度也不高。例如,在30公里/小时的速度下,它可以在2档以1700转/分的速度行驶,在3档以1400转/分的速度行驶,甚至在5档以900转/分左右的速度行驶。所以对变速箱本身的换挡逻辑要求不高,换挡足够平顺,自然就容易开。
此外,488 GTB还有很多适合城市活动的技能。正面和侧面的视野都很好,比芷玄赛车好多了。同时后挡风玻璃的视野也比同类车大。与458相比,488还增加了自动泊车功能导航(虽然设置不易习惯)和QuantumLogictm技术的1280瓦12扬声器高级音响,也旨在展现488 GTB的文明一面。
总的来说,所有的非限量版跑车都有销量的需求,越来越好绝对是大势所趋。488 GTB已经彻底推行,但不要因为变得文明而轻视488 GTB,也不要总说你怀念老梗348和F355。
开车:你敢,它就陪你。
好了,是时候谈谈它的表现了。毕竟48GTB是一款中间有后轮驱动的跑车,车头轻巧,指向精准。巧妙的前轮并不能缓解我在狭窄山路上巨大的心理压力。我后面的后轮比我的水桶腰还宽,但能输出670马力。就像和女神的关系越来越牢固一样,可以开始开玩笑,试试女神的笑话。经过几次往返交流,我对488 GTB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可以从方向盘、座椅、发动机噪音等方面收集更多关于这款车的信息,开始更大胆地试探它的脾气。
加快转弯速度(其实之前太谨慎了),488 GTB依然一路跟随预期轨迹。框架很结实,可以感觉到整个身体是一个几乎不能变形的刚体。方向盘和方向盘的反馈非常直接,让你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高度集中,握方向盘的手,每一块肌肉都能不由自主地被调动起来。
越来越好,可以和女神开个下流的玩笑。故意粗暴地扭动方向盘,比第一轮低一档,稍微早一点踩油门。这辆车真的很逗,我能感觉到它也在饶有兴趣地跑着。虽然车尾比车头重,但尾部的滑动并不狂野,帮助车头把线再收窄一点是非常巧妙的,发现司机无法转弯后再给它更深的方向就很容易收回来。
但当天表面温度为负值,含热熔配方的高性能轮胎始终没有达到最佳状态。这段山路经历自然不是488 GTB的巅峰时期。所以我只能描述到目前为止的感受,没有必要幻想腰痛。
我觉得和488 GTB一起跑赛道应该很有意思。458意大利跑得和恩佐在费奥拉诺几乎一样,而488 GTB比458意大利快2秒。只是法家似乎没有任何刷赛道的欲望,好像用成绩来衡量一辆法拉利的质量是一种耻辱。
还差一个数字458?没那么简单。
p>488 GTB使用了一副涡轮增压发动机。涡轮对于法拉利来说并非毒药,要知道288 GTO和F40两款旷世超跑,也都使用过涡轮增压发动机,而那时候的F1,也都恰好处在涡轮增压的鼎盛期。风水轮流转,涡轮增压重回F1,法拉利也适时地推出了自己的涡轮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的介绍,作为资深键盘车神,我之前也写过一篇专门的文章,传送地址在此。在这里呢,想聊的是488 GTB在使用了涡轮增压发动机之后,车身设计的一些变化。
法拉利的跑车外形设计,非常注重将空气动力学融入到外形设计上,看似骚气的线条,实际上却有莫大的空力玄机,所谓的机能美。这是法拉利的外形设计独树一帜的特质,这世界上也没有另外一个跑车品牌,能够不用尾翼而创造出300公斤级别的下压力贴地飞行。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不翼而飞,法拉利这叫不翼而贴。
不过对着488 GTB,只能说这次机能抢在了美的前面。也许现在这一片整体式的前下巴能提供更强的下压力,硕大的格栅也能给670匹的发动机足够的冷却效果,但488 GTB的前脸设计并没有458 Italia那么富有立体感,如果你站在它的正前方,你只会看到一条呆呆地张开大嘴巴的鲶鱼。
腰线的比例也没太顾得上仪态了。此前后翼子板的开孔是服务机油和变速箱油冷却器的,现在躲在网格后方的物体,换成了两个中冷器。由于中冷器的冷却任务更重一些,这对开孔也奉旨加大。然而大成尔康的鼻孔真的是比例失调。本来我想多盯一会儿照片尝试习惯它,却发现越看越不顺眼……
也许这套外形下面隐藏了相当不凡的空气动力学造诣,但我仍想说一句,488 GTB的外形设计,意大利跑车那种经典的风情,怕是削弱了一些。
有涡轮,吼声还响亮吗?
这副发动机的数据非常漂亮,实际开起来,加速力也是强得让人头皮发麻。然而作为一辆法拉利,冷冰冰的机械性能远不是所有,它还必须拥有一副意大利男高音一样的好嗓门。
458 Italia就是深谙引擎美声的大歌唱家。它的发动机声浪该用什么词形容呢?清脆铿锵、通透有力、有点弹性、略带两分沙哑。只要坐在458 Italia里,仿佛整个发动机舱都是维也纳金色大厅,发动机声浪以整个发动机舱为共鸣箱,从四面八方震出来。没有音场,我给你造出一个来,“身临其境”也许就是最好的褒奖。
珠玉在前,488 GTB要想超越458 Italia几乎是不可能任务。488 GTB的确由于涡轮充当了排气系统的“闸门”作用,气流被切割成了几股,整体性被破坏,所以声音是分成一段一段的。涡轮起压之前,有点鼻塞;涡轮起压之后,通过旁通阀流出的那股气流还挺震撼的,然而只是声量上去了,没啥弹性;全油门上攻到红区,正当声音渐入佳境,快要飙到最后一个高音的时候,却卡带了——488 GTB比458 Italia早了1000rpm断油。
要说感觉的差异的话,458 Italia就像是个生命体在吼叫,488 GTB更像是一个乐器在发声。话说回来,指望488 GTB每一方面都比458 Italia都要进化,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音色稍逊,响度搭救,我觉得也可以接受啦。
驾驶界面:毕竟是赛车世家
488 GTB的内饰界面与458 Italia的风格几乎如出一辙,但如果将两款车的摆在一起,你就会发现,虽然氛围上大同小异,但整个内饰的架构都已经经过重新设计。我还挺喜欢这套内饰的,简洁而有科技感,功能按键嘛,虽然意大利人在人机工程学方面有点神经质,但法拉利还没资本耍点小任性?
法拉利的方向盘就是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的现代版乃至超现代版。我怀疑法拉利的设计师在设计方向盘的时候,脑袋里就没有圆形的概念。整个方向盘的形状更接近六边形,截面也并不圆滑,反倒感觉有几条棱。虽然设计非主流,但对于驾驶者来说却像是手掌本身的延伸:六边形扁平的上沿不会遮挡视线,扁平的下沿让右大腿有更多空间游移在油门和刹车之间;手掌握空心拳本来就不是正圆形而是一个不均匀多边形,圆形截面的方向盘没那么理所当然;开车时拇指大多数时候赋闲,让它多干点事儿例如打打转向灯、控制大灯甚至驾驶模式,手还不用离开方向盘。
往官方一点的说法,法拉利的方向盘设计是以一级方程式为灵感,很能体现法拉利的赛车基因。的确,有谁比F1赛车手对方向盘的精准度有更高要求?又有谁家的F1赛车和量产车的设计如此不分家?
由于是是试驾车的关系,座椅很硬而且并不贴身,但其实法拉利本身是可以根据车主的身材来订制座椅尺寸,做到完全量体裁椅的。不知道大家体验过没有,只要座椅是完美贴身的,身体几个主要支承点得到完美承托,即便座椅本身很硬,坐起来不仅做驾驶动作很精准,而且是很舒服的。
结语:力与美不可兼得?
法拉利488 GTB,我对它最欣赏的一点是,日常驾驶的亲和度提升了许多,越来越文明了,这一点很难得,尤其是性能又得到空前的提升这个前提下。那么488 GTB就是完美跑车了吗?
我们常常说跑车要谈魅力,我把这个词解构为“魅”和“力”,也就是一款完美的跑车,力与美要并存。488 GTB毫无疑问在“力”的方面给人的感觉是震撼的,动力澎湃得让人倒吸凉气,极限高强得非赛道逼不出失态,方方面面的数据都很漂亮,包括市区驾驶的亲和“力”也都上了一个台阶,易开程度甚至直逼(菲亚特的)家用车。
但“美”的演绎却有所让步,它的外形设计我个人觉得是欠缺了几分灵性的,发动机音色也少了一点生命感。它也许很惊人,但却没那么迷人了。要说有人在扼杀法拉利之美也许言之过早,但是如果到后来我们发现要用另一种方式来欣赏法拉利,我会很失望的。
【法拉利488 GTB山路试驾印象】
突出优点:攻弯本领强;日常易驾;变速箱平顺迅猛;性价比高。
主要短板:外形无突破;排气音色较干;轮胎低温抓地力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