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88.99亿元!8月末,境外投资者持有中国国债规模再创新高。中国债券市场的巨大投资机会,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关注。
70年前,新中国发行的第一笔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规模仅2亿分(注:“分”为特定计价单位)。而今,中国国债市场托管规模已达15.2万亿元!
中国国债发展史,是一部助力中国经济腾飞的历史。70年里,从人民公债、国库券到国债,不同阶段的国债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血液。
中国国债发展史,是一部老百姓的投资史。70年里,老百姓从中获得了持续不断的财富增值保值,享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红利。
目前,中国债券市场托管规模已达95.1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重要的“中国名片”。
助力中国经济腾飞
“请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增一分力量买一分公债”、“踊跃购买折实公债”……
1950年初,全国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类似的标语。当年1月5日,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正式发行。
作为新中国第一笔债券,为避免受物价波动影响,公债的募集和还本付息均以大米、面粉等实物为计价标准,其单位定名为“分”。
该笔公债原定计划发行2亿分,第一期发行1亿分。该笔公债有望解决中央政府38.4%的财政赤字。
在各级政府的有力组织下,公债获踊跃认购。第一期公债发行计划很快超额完成,并达到原定两期发行总额的70.4%。
该笔公债的成功发行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财政赤字问题开始显现,财政思路也开始转变。中国国债发展由此进入新阶段。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首次发行。第一期国库券总金额40亿元。
1994年,随着分税制的预算管理体制确立,国债成为弥补中央财政赤字的主要方式。当年,国债发行规模首次破千亿元大关。此后,国债发行额逐年增加,1995年突破1500亿元,2005年达7000亿元。
随着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持续显现。
1998年到2001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增发国债作为政策突破口,发债资金大都投入了基础设施建设。
2008年,我国再次开启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规模也随之增长,通过扩大投资规模、结构性减税,使得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此后的10年间,GDP由31.92万亿元跃升至90.03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马骏表示,债市作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政府、国有企业和私营部门、境外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制度透明、市场化定价的债券融资渠道,推动了直接融资的深入发展,并助力市场化利率及信用风险定价体系的建立。
为老百姓财富保值增值
1988年的一项改革,让杨怀定赚到了他的第一桶金。
当年,国库券转让试点正式开始。当时全国有7个城市开放了国库券交易,杨怀定偷偷往返于上海和合肥两地,低进高卖国库券。通过这种蚂蚁搬家的方式,在很短时间,杨怀定摇身一变成了“杨百万”。
随着国库券转让试点城市不断扩围,二级市场流转机制逐渐建立起来。
从原先的行政摊派的发行机制,每月从工资中代扣国库券认购金额,到由证券公司承购包销,国库券逐渐成为市场认可的理财手段,投资便捷性也进一步提高。
“1990年前后,我们没有理财渠道,不像现在还可以投资股票,那时的国库券利率比储蓄高出不少,能达到8%以上,大家都一窝蜂抢购。”曾经的国库券投资者唐女士回忆说。
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老百姓将国债作为储蓄手段。为便利老百姓投资,2006年,财政部在个人投资领域推出储蓄国债新品种,在指定银行营业网点销售。
今年4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推出储蓄国债“随到随买”试点,将储蓄国债发行时间由原来的10天延长至全月。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40家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共计约13万个营业网点,以及27家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的网上银行购买储蓄国债。
“中国债市的发展为境内外债券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债券投资产品,发挥出债券市场有效配置储蓄和金融资源、满足投资需求的积极作用。”马骏表示。
为对外开放辟新路
以中国国债为代表的中国债市,正成为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的新名片。
1993年,中国国债重返国际市场的第一笔债券,选择了在我国香港发行“龙债”。这次“龙债”发行最终大获成功。自此,中国债券开始成为国际投行和投资者关注的对象。
随着开放的步伐加快,一股新的力量逐步进入中国债市。2010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主权财富基金、国际金融组织、人民币境外清算行和参加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等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2017年7月,人民银行联合香港金管局正式推出“债券通”,通过两地债券市场基础设施连接,使国际投资者能够在不改变业务习惯的基础上,便利地参与内地债券市场交易。截至2019年8月,共有2114家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中国债券市场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速。今年4月1日,中国债券被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9月4日,摩根大通宣布2020年2月28日起,以人民币计价的高流动性中国国债将被纳入其旗舰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系列,并将在10个月内分步完成。国债“纳指”且占重要份额,无疑将带来可观的人民币债券配置需求,将吸引丰沛“活水”注入中国债市,促进跨境资本流动双向平衡。
今年7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宣布推出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其中有3条涉及债券市场开放。
外资也在持续进入中国债市。据中央结算公司和上海清算所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境外机构持续“扫货”中国债券,持仓规模一举冲至20282.24亿元,其中持有中国国债规模达11888.99亿元。
在吸引境外投资者进入的同时,中国债市也吸引了众多境外发行主体。马骏表示,近年来境外机构的人民币融资迅速发展,至今已有7个国家发行人民币主权债。跨国企业纷纷进入熊猫债市场,熊猫债发行规模从2014年的20亿元发展至2018年的超过900亿元。未来熊猫债、绿色金融债将成为境外政府机构、跨国企业人民币融资的重要市场。
从人民公债到国债,中国债市已走过70载历程。这个全球价值投资洼地的成长之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