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网

从综合金融、科技金融到AI国家队,大而知未来的平安缘何常葆前瞻?

导读 8月29日,备受关注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启幕。作为全球AI领域最高级别的盛会,马斯克与马云的“二马”交锋引发热议。与此同时,IBM、微

8月29日,备受关注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启幕。作为全球AI领域最高级别的盛会,马斯克与马云的“二马”交锋引发热议。与此同时,IBM、微软、亚马逊等全球科技巨头纷纷携最新成果闪亮登场,让人感叹智能化的科技未来已触手可及。而另一位来自跨界赛道的巨头,中国平安则怀揣国家级平台的实力强势登场,作为从金融转型科技的唯一代表,登上了这场盛会的主舞台。

在开幕式上,科技部宣布授予中国平安、华为、小米、京东等企业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创建资质。而这三年内,在获得该资质的15家巨头企业中,可以分为两类公司:科技公司和中国平安。之所以将平安单列,因为它是获批企业中,至今唯一一家由金融转型而来的科技新贵。

这种独特性或许更值得被关注。平安这家成立31年的综合金融企业,近年却在“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战略规划下,基于人工智能、区块链、云三大核心技术,探索出多项创新成果,并积极赋能普惠金融。

平安集团联席CEO陈心颖表示,在获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创建资质后,将依托平安丰富的金融行业经验,通过独特的“技术”+“业务”双赋能模式,致力于精准把握各类金融机构的需求,通过技术赋能、场景引入、资本助力等全方位合作模式,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搭建集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普惠金融人工智能开放平台。

从企业到行业,再到获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创建资质,平安的科技脚步越来越坚定。在此次大会上,平安也在生态展区首次将金融、医疗、汽车、房产和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集体亮相,展示了自己的AI技术成果。并且作为来自金融机构的主论坛嘉宾,平安集团首席科学肖京博士在“人工智能——经济与社会发展新动能”的圆桌论坛上,也向世人展现了平安的科技实力,以及持续打造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生态、为国家高质量发展贡献平安力量的决心。

实际上,从近年来外界对平安的关注来看,大家一直急于了解这家常出没于各大技术盛会的金融公司究竟完成了怎样的蜕变,可在平安内部,对这种“格格不入”的跨界早就司空见惯。

对任何一家企业,尤其是达到万亿营收体量的公司,要业务多元的同时,实现稳健经营,永续增长,都非常艰难,但对于平安来说,这种跨界似乎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在这家企业内部,好像只有时代发展,没有行业起伏,如此前瞻与胆识,底气来自哪里?

中国平安掌舵者马明哲此前说平安永远在创业。或许相比永动的商业机器,在理解平安如何不断穿越周期的命题上,这家公司更像一个拥有持续进化功能的生命体,而这种进化能力的释放模式却又不来自传统嗅觉、视觉,反而是类似海洋生物所拥有的声呐系统,超越了传统感官对距离的掣肘,向纵深处拓展势能和动能。

拆解声呐的英文来看,“SONAR”是声音、导航与测距(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三个首字母的组合。也预示着它的作用,在确保企业现有业务基础上,前瞻探索和定位新方向。而这种势能和动能所渗透出的敏锐、开放和远航力,才能解释在平安抵达每一个新阶段时,为何又能快速探索更遥远的边界,保持持续的前瞻。

以敏锐力打造孤品:从保险到综合金融

1988年,孵化于中国改革“试验田”蛇口的平安,从来都不安分,在中资险企里,最早引入了代理人制度,并且制定了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使得平安的代理人制度,至今保持活力,而后成为第一家引入外资的金融企业,包括摩根斯坦利、高盛、汇丰等均曾是平安重要的股东方,在资金输血之外,核保、管理与财务制度上快速与国际接轨。

1993年,平安开启了综合金融发展之路,2003年平安获国务院批准,成为三大金融控股集团,开启了高速发展期。同时聘请麦肯锡为平安把准方向,从组织架构、经营管理、产品服务、后台流程到薪酬绩效都做了精细化调整。在大家急于开疆拓土的商业年代,平安已经开始着手制度建设,搭建永续经营的基石,构建内部风险抵御机制。

从保险业务到全牌照综合金融集团,在平安早年的成长中,对于先进业务模式和管理架构的敏锐度与灵活性,在时代发展的红利期内,表现为核心战略的前瞻性与稳定性,护航保险、银行、投资三驾马车的快速组成落地。

以开放力跨界跃进:从综合金融到金融科技

平安的发展与成长,是一个有意思的商业案例,在这家公司身上,会发现很多逻辑中二元对立的矛盾元素在并存,是变革又稳定的,是冒进果敢又谨慎保守的,是面向远方却又耕耘眼下的。

这种冲突,很难用简单的商业理论概括,就像在浩瀚的海洋中,海洋生物所具有的声呐功能,使其能够在黑暗和迷茫中准确而快速地锁定远方目标,避开水的阻力,拥有超越空气的传递速度。

相比早期战略前瞻更多来自于对行业机遇和国际先进经验的敏锐捕捉,该阶段的平安关键词是探索与开放,走出固有的圈层,以更开放的姿态探索全新技术将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变革。

2013年,马明哲预言未来平安的最大对手不是金融企业,而是科技公司。行成于思,行胜于言,对标之前,平安先行一步了。

2008年至今,在过去十年间,平安累计投入超过500亿在金融科技研发上,并且在以每年收入的1%为标准进行持续投入,按照目前的趋势,接下来的十年,平安至少还会投入一千亿在科技研发上,涉及的领域包括智能认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等核心技术。

这场平安在科技的豪赌,市场起初不知晓,甚至不理解,在金融危机爆发的那一年,全球硝烟弥漫的市场中,却有金融公司在大笔砸向非传统业务领域。

在完成了原始积累,逐渐庞大的平安,已经在无数次场景实践与商业操作中,意识到未来的驱动力会来自何方。管理学上常说企业大而不倒,可还有一层意思是,大而知未来,足够的业务规模、数据量级,让平安敏感于一个基于科技与技术的新时代的到来,而此时的平安必须为技术和创新做好准备。

此后的这家保险公司,逐步武装起了科技双翼,接连孵化了陆金所、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平安智慧城等10多家科技企业,25个科技研发实验室和六大科技创新研究院,并且在金融产品、渠道、服务和运营中进行科技变革,降本增效。例如在保险上,推出了AI客服、云理赔、智能养老、智能闪陪,在银行业务上,推出了智能投顾、智能反欺诈系统,在医疗方面,平安好医生打造出了AI医生,拥有数亿条在线诊疗和健康咨询数据。在渠道上,AI已经运用到在寿险代理人的培训、维护和销售中,大数据、区块链以及智能认知则在风控效率、客户挖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量化数据,例如,辅助代理人筛选的AI面谈官面试覆盖率达100%,高仿真对话机器人“AskBob”对代理人咨询的疑问解答准确率高达95%,任务查询和智能办理功能覆盖代理人90%常用需求。 平安产险则运用自主研发的AI图片定损技术和精准客户画像技术,针对安全驾驶行为良好的车主推出“信任赔”服务,开创性实现后台零人工作业模式,案均赔付完成时间缩短至168秒。平安银行在2019年上半年的IT资本性支出及费用投入同比增长36.9%;打造AI中台、数据中台,建设银行私有云和分布式PaaS平台,推动金融科技应用,全面赋能业务发展。

科技,逐渐与金融并肩,成为了平安的两大驱动力。这刚好可以形象地解释平安在新阶段所进化出的新能力:开放力与包容性。

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曾解释平安对科技投入的目的,“第一个是为我们自身的主业投入,我们的主业每一个板块都有非常亮丽的成绩,这不是偶然的,除了我们的管理业务做的很好,科技是一个很核心的竞争能力,这是我们投入的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中国平安未来的增长是通过输出科技,通过金融+科技的输出,构成接下来的增长引擎。”

从业务出发,走向行业,开放力成为了平安新阶段的关键词。

在整个开放路径下,我们明显发现,平安的开放力是强调有的放矢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也因此平安在内部对于生态圈的孵化,制定了清晰的五大标准和四大阶段。其标准包括:能够成为流量入口、行业规模够大、技术壁垒够高、有转化价值以及可以被复制。发展阶段,则跨越了从建平台、聚流量到增营收和求盈利四个台阶。

平安的科技成果,终于在此次人工智能盛宴上,崭露头角。平安全力打造的五大生态圈及60余款产业级应用,集体亮相于龙头企业生态展区。可高效精准识别人员的年龄、性别、情绪等信息的“平安π洞见能力平台”,陆金所的KYC\KYP\KYI等多个业内首创技术的智能理财交互系统,来自金融壹账通的微表情识别、3D零知识证明、智慧海关、智能闪赔、智慧合约等技术,平安医保科技打造了具备“规则审核+大数据风控”双轮驱动引擎的医保鹰眼系统,来自平安好医生的国内首个商业化运营的“无人诊所”,来自平安智慧城市的“全视通城市智脑”等等,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不断对外开放的技术探索和场景应用,平安正在嫁接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的桥梁。

从敏锐转型到开放赋能,平安的每一次发展,看似是轰轰烈烈的,却又是悄无声息的,像无边界的离散运动,却又是有规律的路径设计,有变动的参数,也有不变的核心公式,而这个核心公式,就是前瞻性地判断趋势,前瞻性地战略布局。

以远航力永蓄动能:从外置工具到内在基因

对于外部观察者和学习者而言,企业的进阶意味着自我挑战与革新,这种痛苦与压力不会小于创业时的白手起家,而平安的每一次蜕变似乎都能顺利完成。如果说是马明哲作为中国平安掌舵者的危机意识与空杯心态,使得平安在过去每一次都跑赢市场。那么很显然,马明哲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将这些理念注入企业的文化,并通过制度固化成企业运作的流程,从而将个人主导变成一个群体的价值认同和企业规范运行的制度保障。

《基业长青》中的一段论述这么解释过,高瞻远瞩公司的创办人通常都是制造时钟的人,而不是报时的人,他们主要致力于建立一个组织,一个会走动的时钟系统,而不会以一次优秀产品的生命周期作为成长曲线。

犹如声呐功能是根植在生物脑结构中,对于平安,所展现出的多重能力,我们也需要追根溯源到其企业文化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原因上。

马明哲曾在平安30周年的致辞上说:“三十年艰苦而充实的历程,我们一路走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始终敬畏市场、敬畏变化的平安早已将危机意识作为最具辨识度的企业DNA。无论是早年间“最大的危机就是没有了危机意识”到后来已经跻身全球五百强后提出的“高处也是悬崖”,无论所处的市场地位如何,勇于打破舒适圈,对可能带来颠覆性影响的力量保持绝对的敏锐和警觉,成为平安始终能先人一步的意识铺垫。

很多人知道平安的股权分散,没有控股股东也没有实际控制人。但很难相信这个拥有180万人的商业战车到底依靠什么机制在运行。如今归纳,就是“五会”加执行官制度。

早年,平安引进外资股东,很关键的是为了能学习优秀治理制度与管理模式。平安的整体治理结构参照国际最先进的架构,设立有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与党委会、执行委员会为一体的“五会”制度,建立了控制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相对平衡的决策机构,也明确了股东的原则:不干涉具体业务经营,不派员参与平安经营管理,不与平安发生关联交易。  多年间,平安的执委会则严格遵守着“执行官+矩阵”的集体决策机制和模式,也就是说由公司分管业务条线的执行官,和财务企划、人力资源、投资决策、稽核风控、关联交易、品牌传播等职能方面的执行官,形成共同决策、分工负责、权责清晰、有主有辅的架构。

31年的公司运行,从保险扩展到多元业务,拥有20多家子公司的庞大体量,也正是这样一个分治体系的结果,以制度设计流程,以流程建立系统,宛如一个拥有复杂勾回,区域功能协同完善的大脑,在一张庞杂无界的棋盘上,进行多局对弈,不慌不忙,却总能先人几步。

在商业世界中,我们总会习惯于求一个成功的答案以及方法论,可在平安的故事里,很难用一个经济行为去总结,也很难用一次历史壮举去验证,反而是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在马明哲等领导层的带领下,一种超越经济因素的核心理念的养成,将持续创新、持续改善变成一种制度设计。

曾为平安咨询30年的麦肯锡感叹,如今已经没有什么需要再教这位学生的了。如果说,平安的能力曾经来自外部工具,如今的平安,在进化过程中所拥有和运用的能力,早已成为内部组织大脑中最重要的部分,成为基因,形成细胞和血液,流动在企业每一个细枝末节处。

对于平安来说,只要产生前瞻力的机制还在,平安所能远航的海洋,就没有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