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陋室铭的作者不是很了解那具体是什么情况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瞧瞧吧!
1、《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
2、作品介绍:《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3、《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4、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5、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6、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7、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8、《陋室铭》一文,刘禹锡诸集均未见收录,近年有人疑为伪作。
9、但此文前代屡见献文记载,内容又与作者行事相合,似仍以视为刘作为宜。
10、本文作于和州任上(824—826)。
11、《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1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于歌颂功德与昭申鉴戒。
13、作品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1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8、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9、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白话译文: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21、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22、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23、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24、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富哦经。
25、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26、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
27、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28、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29、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30、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31、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32、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
33、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34、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35、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36、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37、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38、陋室铭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
39、《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40、《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41、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42、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43、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44、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45、《陋室铭》一文,刘禹锡诸集均未见收录,近年有人疑为伪作。
46、但此文前代屡见献文记载,内容又与作者行事相合,似仍以视为刘作为宜。
47、本文作于和州任上(824—826)。
48、《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49、”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于歌颂功德与昭申鉴戒。
50、作品原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5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话译文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58、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59、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60、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61、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富哦经。
62、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63、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
64、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创作背景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65、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66、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67、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68、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69、”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70、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71、”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72、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73、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74、作品鉴赏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
75、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76、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
77、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
78、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
79、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
80、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时也要休息娱乐。
81、因此,不能简单地批评闲情逸致。
82、另一方面,铭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于以文学家名世。
83、因此,文中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内。
84、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一、原文: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8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8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8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9、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90、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9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2、孔子云:何陋之有?二、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93、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94、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95、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96、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97、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98、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99、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写作背景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100、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101、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102、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103、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104、”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105、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106、”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107、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108、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109、四、经典句子: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10、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11、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12、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A正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13、B反面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14、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5、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116、意义相同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117、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18、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9、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
120、 虚写:往来无白丁。
121、 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22、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23、五、鉴赏: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
124、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25、《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126、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127、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128、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129、“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
130、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131、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132、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133、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
134、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
135、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
136、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
137、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138、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
139、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14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141、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
142、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
143、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
144、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
145、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146、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
147、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
148、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
149、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
150、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151、六、写作手法:整体评析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
152、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53、《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154、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155、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156、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157、“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
158、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159、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160、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161、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
162、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
163、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
164、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
165、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166、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
167、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16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169、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
170、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
171、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
172、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
173、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174、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
175、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
176、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
177、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
178、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179、分层评析文章内容包括三层意思。
180、第一层(从开头至“惟吾德馨”)以类比的方式引出文章主旨。
181、文章开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18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大气之语开篇,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功颂德埋下了伏笔。
183、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
18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
185、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186、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陋室的寓意,以“德馨”统领全篇。
187、以下文字皆由此生发。
188、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即日常生活。
189、作者从周围景色入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90、“描写环境宁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191、“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室主人交往之雅。
192、来来往往的都是饱学之士,没有平头百姓。
193、这些人可以高谈阔论,纵情畅怀。
19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9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闲下来在室中可以抚琴弄弦,展卷读经修身养性。
196、以上是作者从三方面对于一个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
197、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
198、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且又多姿。
199、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
200、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
201、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02、第三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
203、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已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
204、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不仅说明了陋室不陋,又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
205、从诸葛亮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扬雄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来看,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是否还有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呢?第四层(最后一句),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206、“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引为证据,作全文的总结,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而又不陋痕于文字上,更进一步突出了他那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
207、“何陋之有”回应上文。
208、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也即铭文一开头所说“惟吾德馨”。
209、这个结语引经据典,显得警策有力,把个“陋”字彻底翻过来了。
210、铭文一般都压韵,并常用排比、对偶句。
211、本文为骈体文,就用了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韵脚,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212、除末句外,全篇都是骈句,韵脚是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
213、七: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214、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215、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216、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217、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218、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219、作者: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20、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2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2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2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2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2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2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27、孔子云:何陋之有?个人认为是崔沔,刘禹锡存疑而且与《新唐书》记载不符。
本文【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陋室铭的作者)】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